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白澳政策”理念中的身份危机:强调种族归属的臣民

时间:2020-12-03 22:07 点击:

                     “白澳政策”理念中的身份危机:强调种族归属的臣民

                                           刘清明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刚刚宣布成立不久,“白澳政策”就被正式提出,最后由联邦议会以法律的形式系统化推行开来。“白澳政策”包含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维护一个“纯白”的理想国家,以宗主国英国为文化根基,坚信白人至上;二是白澳政策的具体执行工具,《移民限制条例》把亚洲移民,尤其是华人作为主要排斥对象,限制非欧裔移民入境,已在澳大利亚工作多年的有色人种,不给予公民权,规定居留期限,直至驱逐出境;三是对澳大利亚土地的真正主人,澳大利亚原住民,采取种族灭绝和种族隔离政策,剥夺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土地所有权,通过政府养育婴儿的方式,即所谓“被偷走的一代”的强制手段,硬性割断土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白澳政策”严格执行了50多年,至20世纪70年代才非正式放弃,其实质是以民族主义的面具掩盖其种族主义的面目,意在维护英裔白人的统治特权,以维护种族的纯洁性为借口,推行白人至上主义。一方面,澳大利亚推行“白澳政策”直接原因是对有色人种财富的垂涎,另一方面,希望从种族一致性上得到其母国英帝国的认可。澳大利亚最早是英国罪犯的流放之地,服刑期满后殖民地政府会赐予被释放者一定的土地。从立国基础来说,澳大利亚早期白人定居者大都是戴罪之身,澳大利亚出生的第一代定居者也大都是罪犯的子孙。血统、出身和心理上的自卑感是澳大利亚人融入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因此强烈渴望母国的认可也就顺理成章了。

澳大利亚在19世纪开发过程中,大量亚裔移民来到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人来到澳大利亚后,有的到欧洲矿工废弃的矿井里淘金,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果贩运,销售等工作。亚裔,特别是华人身上所具备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使得移居澳大利亚的华工在较短时间内就积累了超过白人的财富。当时的白人殖民者不从自身缺点去进行反思,反而认为是华工的勤劳抢走了他们的财富。白人殖民者对华工由嫉妒升级为暴力屠杀,直接抢夺华人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的财富。从1854年维多利亚州发生第一起排华事件开始,澳大利亚境内各殖民地出台多部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排华骚乱事件层出不穷。1888年6月,第二次殖民地洲际大会召开,六大殖民地在对华移民政策上采取了一致态度,做出了更严厉的限制华人入境的决议。在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政府推出了自由党议员迪金提出的,以“纳塔尔法案”为蓝本的《移民限制条例》(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这部法案集澳洲历史上排华法案之大成,它的通过表明了“白澳政策”已经进入鼎盛阶段